近几个月来,美国南加州港口拥堵情况持续创纪录,上月21日,在洛杉矶港口和长滩港附近等待卸货的集装箱数量更是达到创纪录的79艘,而8月底时只有40艘。积压的船舶还不仅限于南加州,高盛的数据显示,目前装船的船只通过美国主要7个港口所需的时间是历史正常水平的3倍。据高盛估计,仅洛杉矶和长滩这两个港口以外,就积压了240亿美元的货物,因此解决美国港口拥堵,可能大大有助于缓解过去一年导致价格大幅上涨的货物短缺问题。高盛预计,美国港口积压可能至少持续到明年年中,因为短期内没有立即解决美国港口潜在供需失衡的办法。
美国供应链依然断裂的故事,只是疫情冲击世界经济的表现之一。从2020年初算起,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已经快两年了。时至今日,疫情在全球仍未有实质性的缓解,全球供应链受阻、能源价格高企、通胀压力上升,再加上地缘政治摩擦如同疫情一样不时反弹,这些问题共同构成了复杂的不确定性,阻碍全球经济秩序走出疫情,迈向持续稳定的复苏。全世界可能都在急切地预期:何时才能走出疫情阴影?
安邦智库(anbound)创始人陈功的初步判断是,全球经济秩序从疫情中走出来,最快也要到2022年的秋季。不过,这种结果并非无条件就会到来。如果疫情在2022年春季又迎来一波新的爆发,而且各国的应对政策依然无序,那么很可能要等到2023年才能看到经济秩序渐渐恢复正常。
有人可能会认为,这一判断过于悲观。但在我们看来,虽然疫情之下的日子难熬,人心思变,希望早日脱离苦海,但仍然不能把愿望当成现实,忽略当前形势的复杂性。观察近两年的疫情蔓延,全球经贸投资活动受到冲击,各国应对疫情步调不一、标准各异、混乱纷呈,就此来看,上述判断并不悲观。如果形势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世界经济秩序也就难以短期恢复正常。
我们认为,可能涉及到全球走出疫情的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疫情本身的蔓延及影响
来源 | who
现在全球每天新增确诊病例仍在30万至50万之间。其中,部分国家每天的新增确诊量仍然不小,11月9日,美国超过4.6万人,英国超过3万人,俄罗斯超过3.9万人,土耳其约3万人,印度也有1万人。在坚持疫情“零容忍”的中国,近期也出现了局部疫情散发传播的现象,引发局部防控迅速收紧。此外,正如安邦此前所分析,要警惕2022年春天可能疫情再起。
二、全球供应链是否恢复正常,开始稳定连接生产国与消费国
从全球供应链的现状看,情况很不理想。在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美国,近期出现的供应链中断现象,就显示出全球供应链体系的脆弱性。过去快速全球化时期建立起来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只要一个环节没有理顺,就可能出现系统性的“梗阻”。高盛日前就预期,供应链紧张的状况可能会延续到明年年中才可能缓解。这一预期也支持了安邦的前述判断。
三、全球通胀形势是否恶化,主要国家的刺激政策是否开始收缩
面对疫情之后全球刺激政策带来的资本严重过剩,各国开始紧缩政策已是大势所趋。近期,全球能源价格不断上涨,更刺激了市场的通胀预期。日前,华尔街预判美联储可能会提前加息,引发了美债抛售潮。如果全球通胀形势恶化,推动主要国家开始紧缩政策,这对全球经济复苏并不是什么好事。
四、地缘政治是否出现重大恶化
逆全球化、新冠疫情、地缘政治形势恶化,这是近几年全球经济面临的主要负面形势。现在看来,疫情稍缓而不彻底,地缘政治摩擦有所缓和但仍未扭转,使得未来会出现地缘政治形势波动和反复。中美关系、俄欧关系都会出现类似的波动。比如美国政府近期推动台湾“入联”,就是在推动台湾问题成为新的地缘政治武器。这是美国在香港问题之后对中国放出的更大的“胜负手”。
五、全球在疫情后恢复开放的节奏和一致性,也会影响全球经济秩序的恢复节奏
目前看来,全球基本上都倾向于放松,而中国面对疫情还是实行较为严格的管控标准。美国等主要大国已经决定在近期对国际游客加大放开,则中国的节奏则与此不同。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在北京冬奥会举办完成之前,基本不会有实质性的政策放松。明年的情况如何,还要看疫情发展。如果全球疫后放开的节奏和程度不一,将会影响全球经济秩序恢复,延长供应链出现梗阻的时间。
六、要看疫情治疗药物方面是否取得重大进展,并在全球普遍推广
以疫苗控制疫情的做法已经基本发挥了其功效,但对于恢复全球秩序来说,疫苗只能完成一部分使命。最重要的是,要找到有效应对疫情的药物治疗方法,才有可能真正谈得上“常态化”。迄今,在药物治疗疫情以及大规模普及治疗方面,仍未有重大进展。
影响当前全球经济体系恢复的主要因素,基本上就是这些因素。由于这些因素目前并没有显著的变化,因此很难说,全球经济秩序会发生较大的变化。综合来看,目前的疫情形势、经济贸易形势还会在现有轨迹上延续下去,如果一切顺利,到明年秋天,全球经济秩序有望恢复正常;如果不太顺利,那么全球经济秩序的恢复,就还要继续往后推迟。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 the end —